路徑 : 服務介紹 > 最新消息

2021-03-01 05:01 聯合報 / 伊佳奇/長照政策研究者(台北市)
 
3月起未能完成20小時認知症(失智症)、身心障礙服務相關訓練的照服員,將不得領取相關服務加給,引起許多反彈。圖為示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長照2.0推動近五年,預算投入已超過千億,早該檢討服務架構、輸送方式、服務品質等問題,衛福部於今年初發文要求,三月起未能完成廿小時認知症(失智症)、身心障礙服務相關訓練的照服員,將不得領取相關服務加給,引起許多反彈,衛福部表面上是為提升照護品質,卻是「不教而殺謂之虐」。

衛福部推動長照政策,困難度最高的為認知症照護,除在於精神行為症狀(BPSD)、還有個別化照護需求,九十五%以上認知症患者為高齡者,此一認知功能退化、缺損是漸進過程,根據臨床研究阿茲海默症平均餘命長達八到十年,當全世界五千萬認知症患者沒有藥物可治癒時,靠的是照護,包括生活照護與醫療照護,尤以生活照護為重。

認知症照護是需以系統化、跨領域整合照護知識與技能,因每位長者認知症類型、病程、生理、心理、生命史、個性、現存能力等均不一,照護者必須量身裁製照護計畫,配合病程退化從輕度、中度、重度等提供不同的照護方式,需要有神經醫學、老年醫學、老年護理、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營養學、口腔醫學、老人心理學、社會學等跨領域知識。

問題就出現在衛福部至今從未提供專業人員、家庭照護者完整的照護知識與技能,衛福部長期依賴所謂「專業團體」規畫認知症政策,台灣至今醫學、護理、社工、長照等系所均無法提供認知症系統化、跨領域整合照護知識時,所謂「專業團體」自然無法規畫課程內容;筆者多年前即疾呼:衛福部應成立認知症系統化、跨領域整合照護研究單位,以規畫出教材與培育師資,至今仍聽而不聞。

衛福部不提供認知症系統化、跨領域整合照護教材、師資等,僅要求照服員若未修滿時數,則不給予額外給付,任由民間團體辦理廿小時訓練課程,如何能達到提升照護品質目標,僅形成長照從業單位及人員疲於奔命,虛應了事。

試問:所謂「專業團體」從過去八小時課程到今天廿小時課程設計,能滿足認知症不同類型、病程等長者的照護需求嗎?最近常有居家服務的督導、照護員來詢問:「認知症照護為何要學大腦功能?」、「認知症長者遊走該怎麼辦?」等,反映出認知症教育片斷化、醫療化等問題。

如果不懂大腦各部分所職司的認知功能,怎麼知道是腦部哪部分受損?不知認知功能與生活能力之間關係,如何照護?如果不研究長者疾病類型、生命史、現存能力等,規畫適合的非藥物生活活動,如何轉移或降低遊走的可能性?

基層長照人員之所以會有這些疑惑,歸咎於衛福部無法提供完整照護知識,以為廿小時課程就能提升照護品質;一百廿門課面對整個病程仍是不足,遑論廿小時的八門課。

衛福部不能再虛應全國近卅萬認知症家庭、超過十萬居服員及各長照承辦單位,超過千億的長照預算應該用在能建立台灣可運作及穩定的長照體系及認知症照護上,更別再「不教而殺」。